• 南宫NG·28(中国)相信品牌力量

    代码

    688016.SH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周为民主任团队,运用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治疗胸主动脉夹层1例。

    患者男性,50岁,主动脉弓为II型弓,术前经CTA检查诊断为胸主动脉夹层。使用Endosize软件评估显示LCCA-LSA距离为7mm,精确测量LSA展开最充分时的钟向角和足背角分别为左前斜46°和头高11°(图1)。


    图1 术前三维重建评估.jpg

    图1 术前三维重建评估

    手术方案

    周为民主任对该病例进行充分评估后,决定选用Castor®分支型支架进行治疗,理由如下:


    ◎ 夹层破口位于弓部拐点附近,如果使用一般直管型支架,由于破口位于小弯侧且破口较大,支架近端的贴壁性受到影响,容易发生I型内漏(图2)。而Castor®分支型支架定位于Zone 2区,近端锚定区延伸并跨过弓部,避免内漏的发生(图3图4)。


    ◎ Castor®分支型支架近端采用三重小波段结构,能够与弓部小弯侧紧密贴和,无“鸟嘴”效应,防止I型内漏的发生。


    ◎ 降主动脉远端的真腔被假腔挤压,和近端相比更为狭窄,Castor®分支型支架的锥形设计可以更好地顺应远端的狭窄真腔。


    ◎ Castor®分支型支架的分支后移长度有5~30mm多种选择,适应不同的血管解剖情况,此病例选用分支后移5mm的规格,可在重建LSA的同时,不影响LCCA血流。


    图2 使用直管型支架近端贴壁性受影响,易发内漏.jpg

    图2 使用直管型支架近端贴壁性受影响,易发内漏

    微信图片_20201104104800.jpg

    图3 使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后近端锚定区延伸,跨过弓部小弯侧,提升密封效果.jpg

    图3 使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后近端锚定区延伸,跨过弓部小弯侧,提升密封效果


    图4 健康锚定区增加至28mm.jpg

    图4 健康锚定区增加至28mm

    手术过程

    术前测量得出,近端锚定区直径为29.1mm,LSA远端直径为9.5mm,因此选择近端直径为32mm,锥度6mm,分支直径10mm,分支支架后移长度5mm的Castor®分支型支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图5图6),建立分支导丝通道后,导入Castor®输送系统并释放。


    图5 术前造影.jpg

    图5 术前造影


    图6 软鞘跨弓精准定位.jpg

    图6 软鞘跨弓精准定位

    术后结果

    术后造影(图7)显示,Castor®分支型支架定位精准,无移位;支架近端三重小波段密封性能良好,无内漏;LSA及LCCA血流通畅,破口被完全封堵,真腔被打开,手术圆满成功。


    图7 术后造影.jpg

    图7 术后造影

    专家简介

    周为民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1966年10月出生,江西吉安人,现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普外科副主任,国家卫计委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培训基地(江西)办公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江西省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非血栓性静脉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基层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静脉联盟中国静脉分会常委,江西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及主动脉夹层专家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委,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医院专家委员会常委,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常委,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及血透通路学组常委,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颈动脉学组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血栓与抗凝学组常委,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血管再生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血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届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血管病并发症治疗学组委员,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编委,<<手术>>电子杂志血管外科学编委,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蚌埠医学院学报审稿专家,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SCI,IF:2.506)特约审稿人,Artificial Organs(SCI,IF:1.964)特约审稿人,Korean  Journal  of  Radiology(SCI,IF:1.807)特约审稿人,2013、2014、2015、2016、2017、2018中国南方血管论坛大会共同执行主席,第三、四、五、六、七届江西省血管外科年会大会主席,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卫生厅和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西省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


    1988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现为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2002年毕业于安徽蚌埠医学院,201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先后赴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和德国柏林 Humboldt University及莱比锡Leipzig University附属心脏中心心脏血管外科及血管介入科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学习深造。从事外科工作近30年,血管外科专科工作近20年,擅长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外科手术、杂交手术及微创腔内介入治疗尤其是复杂疑难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布加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和各种血管损伤的手术和微创腔内介入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重大课题4项,其它省级及厅级课题10余项,参与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及国家级核心期刊20余篇。获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优秀中青年专家奖,获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突出贡献奖,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多次在国际、国内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并担任大会主席和点评专家。第三、四、五、六、七届江西省血管外科年会大会主席,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年中国南方血管论坛大会共同执行主席。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3人。

    科室简介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创建于1994年,是江西省唯一独立建制的血管外科专科,为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全国共50个,为我省唯一1个)。在原科主任、江西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创始人熊吉信教授的精心经营和现任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医院专家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江西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周为民教授等的开拓进取下,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血管外科已经发展成为有55张编制床位的较大规模的江西省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专业诊治范围涵盖了所有的血管疾病,年手术量2500例次以上,能独立完成各种复杂血管手术,形成了一支人才梯队合理、设备齐全、技术娴熟和高学历的血管外科专科人才队伍,技术水平在江西首屈一指。


    科室现有血管外科专科医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7人、硕士5人;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2人。先后有多名高级医师赴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外一流的血管介入和血管外科中心学习深造。专科护理队伍中也有多名高级护理人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流血管外科中心学习进修。


    科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重点及重大课题4项,其他省级及厅局级课题20余项,可支配学科建设和研究经费400余万元。完成成果鉴定5项,近5年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 23篇),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0余名,获省科技进步奖数项。

    友情链接: